2021-11-05 13:56

从微信视频号的推出到逐渐全面放开,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它的存在,也有很多人想要借助微信视频号实现财富自由。最先获得视频号权限的那批人,有的已经顺利通过视频号吸粉、变现,有的无动于衷。普通人想要借助微信视频号实现赚钱的目的不是不行,但是要掌握几个关键要点。


1、一个公式,几个关键指标


1)你的这条短视频,多少人能看到?(流量)


2)多少人看了后,会点击视频下面的链接?(转化率)


3)多少人点开下面的链接、打开推文(或小程序、小商店)后,会一直看下去,并且最终忍不住下单?(转化率)


4)你拍这条短视频,花了多少成本?你推这条短视频,花了多少成本?你商品本身的成本是?(成本)


你在前3中所获得的利润,能不能覆盖第4这个成本?

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公式:


客单价*流量*转化率*复购率-成本(流量获取成本、拍摄成本、商品率履约成本……)


只要结果是正的,而且足够大,这个事情就可以做;如果结果不仅是正的,还非常大,这个事情就应该大张旗鼓地做。


2、航母逻辑


以上的每个故事,都建立在一个基础前提上,那就是你不只做短视频,你还做了中视频(1-10分钟)、公众号推文、小程序、小商店;你还布局了私域流量,个人号、社群、企业微信。


这就是在微信生态里做短视频最大的要义,也是和抖音、快手、b站最大的不同。


抖音、快手、b站就是纯粹的视频内容平台,而微信不是,视频号只是它引流的一个小功能、小插件、小模块,虽然眼下这个阶段,这个“小”足够重要。所以那些把视频号当抖音号做或者当公众号做的人,一开始就搞错方向了。


视频号+微信生态的其它要件(上方已经列举)才是王道,不要孤立地看视频号这件事,不要以为正在走来的红利只是“60秒短视频的红利”。如果那样就太狭隘了,微信的生态是一个整体。


如果,把过往的公众号比喻成一艘神勇无敌的战列舰,那么现在的微信内容体系则像一个航母编队了。


公众号,就是摆在中心的母舰;视频号的60秒,是一架架战斗机,从母舰飞出去,获取更多的战果(流量);私域流量比如个人号和社群,就像是母舰的加速跑道,可以让飞机从一开始就飞得更快更高(短视频冷启动、加热容易);小商店和付费阅读,像是母舰的动力系统,把流量转化为更高的动能(变现赚钱)。


飞机飞出去,带回更多的战绩(流量),流量转化为动能(变现),带来更宽的跑道、更多的飞机……事情越搞越大了。这是一个正反馈、一个赚钱的飞轮。只要你抓到了财富密码,后面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

3、老虎机逻辑


以上的逻辑看来很清晰了,有没有鸡血满满准备干一把了?


喏,你还是太年轻太幼稚。整个赚钱体系,都受到一个关键变量的影响,这个关键变量是一个不确定因素,好的话那是如有神助,不好的话那就是黑天鹅了。


这个变量就是:你永远无法精确判断一条视频发出去以后,会获得多少流量?能不能上热门?于是你也就很难判断,你获得多少流量(真实的不是刷的),究竟要花多少钱!


这和几年前的公众号完全不一样,那时候的公众号流量,计算方法就是粉丝数*平均阅读率,最终结果大差不差,有可能大大高于这个值(爆文),但一般不会远远低于这个值。但是短视频完全不一样了,上热门主要靠的是算法推荐,而这就变成了一个很玄学的事情。(点击查看《如何利用微信视频号的推送机制成为热门视频?》)


过去几年里,你一定听过各种对于算法推荐的解读,黄金三秒、完播率、播赞比、评论率……但是,即便你完全如法炮制,视频发出去的瞬间,你还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:上热门,上热门,上热门,求求你让我上热门……


所以发短视频有的时候就像是玩老虎机,你不论对老虎机玩得多熟,每次按下弹射按钮,还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。因为最终流量能不能爆,依然是概率。你可以通过不断迭代优化内容去适应算法,可你怎么知道这算法会不会调整呢?


那么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?


如果一个人,他有无数个游戏币,或者能以超级低的价格造出无数游戏币,他就可以玩无数次老虎机,那么中奖的概率是不是大幅度提升了?


用规模弥补概率,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!这就是做号党和短视频工厂的逻辑,他们运营成百上千个账号,同时能够以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的方式,工业化生产成千上万条短视频,然后一起发出去。只要一条爆了,前面的成本就都覆盖了!只要一条爆了,他们就按照这条的方向、套路、脚本再生产几千条投出去!记不记得有一段时间,你老是刷到樊登、马云、陈果……演讲的视频,或者各种各样的电视台主持人视频,然后发现以“他们姓名+关键词”注册的账号都有几百个?记不记得有一段时间,你老是看到n个剪辑视频,n个龙王赘婿?是的,这就是超级老虎机逻辑,一口气生产n个游戏币,投射n次老虎机。


可能作为有些文艺小清新的内容创作者,你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行为。但是说实话,你精心捣鼓了半天、精雕细琢,最终的效果可能不如他们好。如果你同时不是顶流,高不成低不就,这可就麻烦了。


当然还有另一种赚钱逻辑,有些短视频明显不符合任何算法规则,内容也一般般,可最后偏偏就上了热门,甚至频繁上热门。这时候,你可千万别抱有侥幸心理,或许我也能像他那样,不搞套路、不按常理出牌?人家搞不好背景足够硬,知名度够大,不管怎么做流量就是能轻轻松松来。


4、未来属于“中视频”


短视频太短了,尤其视频号只有60秒,感觉根本说不完,也放不进什么内容,更别说立人设了!


问题在于,我们的思维是不是太狭隘了?为什么一定要在60秒说完?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东西都放进60秒里?为什么一定要强求通过60秒来立你的人设?别忘了,视频号下面可以加链接,这样一想是不是豁然开朗了?


60秒只是用来引流的,短视频比起中视频,一个优点是“容易爆、一爆就不得了”,缺点是“概率太不清晰,爆不爆像玄学”。所以如果追求更稳定的流量,还是要看中视频(1到10分钟)。要想容纳更丰富的内容,要想带来更充分的购买动机,要想立人设,还是要看中视频。毕竟,地摊文学虽火、各种简报快讯每天很多人看,但这种娱乐均low碎片化的内容,好像立不起任何作者的人设。
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还记得微博如日中天的那会,140个字的表达风靡一时。当时很多人以为,中长内容没机会了,以后人类的思维就是碎片化的了,可是后来呢?最终成为整个自媒体帝国的中坚力量的公众号,其主流恰恰是1-5000字的内容。这就是过去一百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,其实一点也没改变。说到底,这和人们的阅读习惯有关:


一是非常繁忙的时候,想要忙里偷闲纯放松,这个时候要的就是简单粗暴迅速爽。


二是有大把时间的时候,就会想要沉浸其中、追求心流体验来杀时间。学知识也好,看短剧也罢,追求的都是一个思想或情绪的深刻体验。


短视频和中视频,恰好对应来这两种需求。这就好像人们吃饭,特别忙的时候吃快餐、便利店就好了;不那么忙的时候就要下个馆子、吃点好的。如果天天吃快餐,没营养还发胖,最后也会吐了的。短视频就是一阵流行风,看久了、时间没了还空虚无所得,人总该腻味的。


在中国除去最繁忙的一线城市年轻白领们,在更广大的范围内,下沉市场、宝妈们、z世代年轻人……这中间的闲人总是很多,有大把的时间,不至于繁忙到只能看几十秒短视频。


所以发现了没:最近公众号里发中视频的内容、似乎流量更多了;b站和西瓜明争暗斗、打得不可开交,争的是中视频;知乎开始全面扶持视频内容了;新浪微博、小红书推出了自己的视频号且都是大于1分钟内容;甚至抖音快手的内容也开始变长了。巨头们都反应过来了,中视频战争正在全面爆发,短视频的虚火终将消散,未来属于中视频。


5、视频号不要复制抖音快手模式


因为视频号一上来是分发给你的好友和二度人脉的,而非其他平台那样,分发给不确定的人或者下沉市场人群,冷启动的思路完全不一样。如果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,最初的完播和点赞就不会有,那如何扩散?


6、不要过度推广


很多人建立了互赞群,一上来各种发红包求赞,久而久之透支人际关系不说、还会让自己背上莫名的包袱。但是你想过没有,视频号目前最重要的指标是完播,如果人们只是点赞而不完播,反而会降低你的推荐权重,这简直是南辕北辙!


7、不要害怕错过


现在视频号上有一批率先尝到甜头的,动辄张口闭口:我今天粉丝破万了;我这条视频,阅读偏偏十万加了;我已经赚到第一桶金,几百万了。


这些人还往往抱团互推,其实大可不必,你还记得最早火的那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号吗?现在还火的有几个?不要怕熬,不要怕寂寞,要经得起时间,要打磨产品。


8、从一开始就带货


从一开始就加链接,链接里一开始就赚钱。很多人还是老思路,要先养粉丝。


但这个时代,白嫖党太多、路人粉太多。如果你一开始不商业化,那么真的粉丝上去了,你又会束手束脚放不开,担心坏人设。所以,还不如一开始就亮牌,我是提供价值,但不是免费的。定位越垂直、价值越清晰、私域流量越丰富,越好赚钱。


全部评论(0)